财务自由实证#19——钻石坑了,然后呢?
这个系列的第零篇是 财务自由实证#0——自由能实现吗?
追求财务自由,并不是希望大富大贵,而是希望能拥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,能更有底气的把生命浪费在更“美好”的事物上。
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,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!
1、本月进展
本月进展如下:
当前进展 4.39%,相比上个月增加了 0.29%。
累计亏损进一步扩大,但是听到 E 大宣布钻石坑的消息后,这点亏损也就不值一提了。
本月操作
组合 | 操作 | 金额 |
---|---|---|
跟投组合 | 长赢跟投 | 5000 |
它山之石 | 定投1份+加投 | 10000 |
积水成渊 | 信息、传媒、养老、中概若干 | 11500 |
从开始弄指数基金组合到现在,暴露了不少问题,如一份金额过低,买入频率太高等(后面有分析),节奏控制的很差,后续会做一些优化,让节奏更舒服些。
2、钻石坑了,然后呢?
4 月 25 日,随着 E 大的一篇《就是这里。三年半后的钻石坑》,原本还焦虑不已的小伙伴们的投资热情,一下被点燃了。
五一期间,时间比较多,就将 E 大之前写的两篇“钻石坑”的文章翻开看了看,分别是:
忽然发现,原来我早已经历过钻石坑。
我在有知有行上记录的最早的一笔转入发生在 2019年 1 月 13 日,正好处在 18 年那次钻石坑中间。
我记得很清楚,这一笔买的是长赢计划,每份金额 100,首次买入了 99 份,一共 9900。
兜兜转转,三年半后,A 股再一次来到了钻石坑边缘。
这三年,从最开始的无脑跟投长赢,定投指数基金,到后来跟投一些大 V 组合,再到后来尝试自己做组合研究。资金加权收益率从最高的 +86%,跌到了 -17.81%,年化收益率只有 -5.5%。
你看,我完整地经历了一轮钻石坑,又几乎回到了原点。
如果有人告诉你,若干年后,钻石坑再一次来临时,你的年化收益率会跌成负值,你还会对这次钻石坑充满期待吗?
所以,能否经历钻石坑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否通过这段经历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,为下一次的起飞积蓄足够的能量。
钻石坑,反思正当其时。
3、反思
表面上,这三年兜兜转转,似乎又回到了原点,但是我知道并非如此。
前两天腆着脸和大王同志申请债券组合的管理权时,大王同志掷地有声地发问:“你这三年投资,年化收益率为负,怎么好意思的?”
我苦思冥想,找到了这张图:
“近 3 年,收益率大幅跑输偏股型混合基金;近 1 年,收益率和偏股型基金持平;今年以来,收益率略微跑赢偏股型混合基金。由此看来,我的投资水平有了长足提升!”
大王同志拜服,遂同意了我的请求。
这三年收获最大的就是从最初的无脑跟投,到现在自己研究组合。虽然也大一直在强调躺赢,但是我觉得不把手弄脏,亲自到市场的大染缸中滚一遍,是无法心平气和、彻彻底底地躺下来的。
这三年比较遗憾的是,2021 年 2 月之后,整个一年,无论是中证全指还是沪深300,它们的各种估值指标都赤裸裸的说着两个字“高估”!然而我却无动于衷,继续买入各种组合和基金最终结结实实地承受了这 1 年多的回调。
所以,当 E 大再一次宣布钻石坑的来临时,除了对市场的兴奋,更多的还是希望借这次机会梳理、总结和提升自己的投资体系,
钻石坑总会有的。
3.1 市场观察体系
且慢曾经推送过一篇文章《E大的投资体系是如何不断进化的》,里面提到:
交易策略并不是投资体系的全部。
除了交易体系,投资体系中还应该包括“观察体系”。你也可以理解为一支军队的侦察部队。包括侦察员,雷达,无人机,预警机等等。观察体系的作用,是让你知道目前战场的整体情况,知道敌人和自己都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。
接下来就梳理一下我的观察体系。
1) 全市场观察指标
全市场观察的方式有很多,这段时间总结下来,我觉得有用的有以下几个:
中证全指 PB 估值百分位
当前中证全指 PB=1.56,对应分位点 7.94%,可以说是十分低估了。
为什么用 PB 而不是 PE?这个 E 大提过很多次,PB 的估值比 PE 估值更有效,因为 E 很容易变形。《投资要义》中推荐的也是 PB。
股债收益比
股债收益比 = 中证全指盈利收益率 /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。
当股债收益比较大时,意味着股市的吸引力远高于债券,反之则债券的吸引力更高。
上图中,很明显能发现 2015 年中、2018 年底、2020 年初股债收益比最高的节点也正是极具投资价值的时间点。
各指数 PE 趋势图
E 大经常会放出几张重要的估值图,其中一张就是上面这个(我用的理杏仁的数据)。
这张图揭示了一个现象:虽然平时各指数估值各异,但是在进入低估区域的过程中,绝大部分指数 PE 都呈现一种加速向下的态势。
需要说明的是,以上三个指标可以判断出全市场是否高估,是否低估,但是并不能精确的判断最高点和最低点。尤其是细分到具体的投资品种上,比如 18 年的医疗和现在消费,初期就一直居高不下。
2) 主动基金观察指标
说到主动基金,一般认为有基金经理代我们操作,我们只需要有钱就往里扔就行。
我认为即使是主动基金,也有必要建立一个观察体系,控制投资节奏,原因是主动基金受限于各种约束(如最低仓位等),基金经理经常会出现不得不买或者不得不卖的情况。
因此投资主动基金时,也需要一个观察指标来判断大致的买入和卖出区域。
我的思路是观察各基金的比较基准。一般的股票型基金或者混合型基金,比较基准都是沪深 300,因此可以通过沪深 300 的估值来大致判断主动基金估值。
由于叠加了基金经理的主动操作,因此对高低估区域的判断可放宽,大致低估甚至正常估值就可以买入;较为高估时再考虑卖出。
3) 指数观察指标
指数观察指标比前两个要复杂许多,一是观察的指数标的越来越多(10+),二是不同指数特性差别较大,很难纳入到统一的指标框架中。
不过根据 E 大平时的文章以及微博,以及自己的一些梳理,总结出以下几个方法:
PE/PB 估值法
这个方式大家都比较熟悉了,现在主流的几家平台如蛋卷、天天基金、且慢、支付宝等都提供类似的指标。
有知有行也有,图方便,我最近都用这个。
另外也不能忽视绝对值,在一些宽基品种上,用 PB 的绝对值来判断底部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。
70/80 法则
这个是 E 大反复会提到的一个方法。E 大认为任何不死品种跌 70%~80% 就是绝对底部,可以大举买入。如果跌破 80,则不应该再投入,防止在一个品种上投入太多。
结合最近几个月的行情,发现指数跌破 70 的概率远比自己想象的要高(中概、传媒等),所以这个规则可以很好地抑制我们买入的冲动。
支撑位
E 大的文章中经常会提到支撑位这个概念。比如最近的文章中就提到了几个指数的支撑位:
当指数来到对应的支撑位时,也就意味着 E 大发车了。
了解了一下,支撑位一般有几种情况:
- 均线支撑位
- 高低点支撑位
- 跳空缺口支撑位
均线和跳空缺口偏技术,这里暂时不讨论。
上图中支撑位就是低点支撑位。E 大没有提过低点支撑位的计算方式,也大对此做了一些猜想,认为 E 大在支撑位的计算上分为两个部分:科学和艺术。科学的部分是用 PB 计算出大致的范围,艺术的部分是用一些技术分析手段确定具体的点位区间。
我自己在分析的过程中,会使用一些其它方法:
- 画趋势线(连接底部低点,做延长线)
- 选择最近的低点,假定年增长率。
部分指数算出来大致是符合的,但是像中证 500,怎么都对不上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方法?
需要注意的是,支撑位虽然是一个具体的值,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精准的边界。E 大在之前的文章也提过:
所谓的“价值区域”,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区域,只是我自己会设定一个标准,不然真的就无法界定了。
3.2 策略体系
我的资产配置分为三个部分:
- 跟投组合(长赢、云长进取等)
- 主动基金组合
- 指数基金组合
当前的策略,跟投组合设置好一份的金额后,无脑跟车;主动基金组合设置好一份金额后,按月定投,视情况加投;指数基金组合模仿长赢S定投。
1)跟投组合
跟投组合部分,暂时没有可优化的部分,后续会降低跟投组合的个数,以长赢为主。
2)主动基金组合
主动基金组合部分,之前抄的也大的作业。后续优化的方向有两个:
- 调整基金品种。目前正在写一个主动基金系列的研究,待研究完成后,挑选符合自己需求的几只基金放进去。
- 增加一些主动买卖的操作,保住利润。思路上面提过,根据基准指数的估值判断大致的买入卖出区间。
3)指数基金组合
指数基金组合,是问题最多的一个。这段时间的操作暴露出的问题有:1)每一份金额设置的太低 2)买入点不明确 3)买入频率太高 4)每个品种没有明确的上限。
问题1),金额太低导致操作变形严重。E 大在《详解ETF计划》 中建议一份的额度设置为每月能拿出的钱的一半。当时我还不屑一顾,现在看来是我太嫩了。
问题2),最初的策略是选定定投日,参考估值百分位(有知有行温度计),买入估值低于低于 30 的品种,加倍买入低于 20 甚至 10 的品种。
以前对这种方式做过回测,相比于普通定投,效果还是不错的。但是执行起来却会遇到一个问题,当指数极度低估时,无法买入更多的份额。当压制不住买入的冲动时,我认为这种方式就不再适合我了。
后面优化的思路是不再拘泥于每月在固定的日子把子弹打光,而是采用 S 定投的方式,不断积累本金,当指数极度低估时,才批量买入。
问题3)由问题1)导致。因为一份金额太低,机会来临时,哪怕买入了一份,总感觉没买够,第二天又仍不住买入,进而出现上次实证中中概买入 35 份这种荒唐的局面。
问题4)是因为我还没有养成用资产配置的思维来看待每个品种。起初的时候,资金存量有限,每月定投的金额对存量的影响很大。现在随着实证账户资金总量的不断提升,再加上大王同志的支持,已经到了需要考虑各个品种上限的时候了。
后续的思路是以实证账户资金+大王同志支持的资金+未来半年的增量资金为基准,严格限制每个品种的上限,避免极端风险。
4、最后
趁着这个五一,重新盘点了可用的资金,梳理了投资体系。虽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,但相比于之前,总归是进步了一些。
另外,从 5 月开始,生活和工作上的一些变动逐渐确定了,接下来公众号将重回正轨,文章写起来。
都看到这里了, 不如顺手点个 赞/在看, 加个关注?
说明:本文仅为个人投资记录及思考,不构成任何具体的投资建议!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