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务自由实证#23——弹性和打卡的一点思考

这个系列的第零篇是 财务自由实证#0——自由能实现吗?

追求财务自由,并不是希望大富大贵,而是希望能拥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,能更有底气地把生命浪费在更“美好”的事物上。

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,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!

1、实证进展

1.1 本月操作

8 月投入 6000,买入情况如下:

  • 长赢等跟投组合:1300
  • 主动基金组合:8000
  • 指数基金组合:6000(2份医药,1份养老)

注:累计买入大于投入,是因为之前的投入有一部分沉淀到了现金仓位。

1.2 本月进展

IMG_4412

当前进展 5.37%,相比上个月增加 0.07%。刚回正的累计收益又绿了。

IMG_FF5174A5D179-1

虽然 2022 年的收益率挺惨,但是和其他指数一对比,似乎也没那么惨。

偶尔瞟两眼小群,看到有小伙伴说“感觉看不到希望了,又开始倒着走了,负的越来越多”、“都没勇气捡了”,虽然可能只是吐槽,但也侧面反映了当下部分投资者的情绪。

可能是因为最近忙于适应新工作,无暇关注市场(前段时间买了一份恒生,隔了几天才发现因为忙竟然没有付款),只有写实证统计进展的时候才感觉到行情确实不好。

老钱之前提过一个观点,大意是人们很难对危机有多少共情。回想 2018 年底或者今年 3 月份中概暴跌的至暗时刻,当时的恐惧心情你还能回忆多少?

如果觉得现在是危机,不妨仔细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和操作,留待以后的自己分析和回味。

2、弹性和打卡

入职到现在一个月整,工作节奏和工作内容相比之前有很大的变化。适应的过程中,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打卡制度。

上一份工作在互联网,实行的是互联网公司普遍采用的弹性上下班制度。弹性上下班指在保证完成一定工作量(工作时间)的基础上自由的安排上下班时间,听着很美好,但我实际体验下来却觉得很糟糕,加班严重,工作和生活几乎无法分开,十分疲惫,。

现在的工作有明确的打卡要求,表面上约束更多,但是整体工作时间更短,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比较清晰,体验下来反而更自由。

为何更自由的弹性上下班更累,而有约束的打卡更自由?

1)囚徒困境

弹性上下班因为没有明确的下班时间,很多人会用同事甚至领导的下班时间作为参照。当所有人都这么做的时候,下班就陷入了一种“囚徒困境”之中。

如果假设都不加班和都加班的收益均为 0,加班相比于不加班的收益为 1,不加班相比于加班的收益为 -1(考虑到在都加班的情况下不加班会形成负面印象),在团队只有两人的场景下,博弈矩阵如下:

加班博弈

显然,无论甲的策略是什么,乙的更优策略都是加班,同样无论乙的策略是什么,甲的更优策略也是加班,因此该博弈中的纳什均衡为甲乙两人都加班。甲乙两人都基于对方做出了最优的选择,但是最终的选择组合却是收益最小。

如果考虑到加班对身体健康和家庭的影响,实际收益为负,“囚徒困境”就更加的名副其实了。

2)沟通成本

除了“囚徒困境”外,弹性上下班制度还会导致沟通成本的上升,在沟通效率的要求下,最终上升的成本需要所有人一起承担。

作为软件开发人员,日常工作中不仅有代码,还有大量的需求沟通、测试沟通和问题排查沟通,因此沟通效率十分关键。

弹性上下班制度下,错峰上下班意味着彼此交集的工作时间减少。如果工作内容比较独立还好,但是像软件开发这种需要大量沟通的工作,为了保证沟通效率,常常需要临时调整自己的作息以迁就别人,

经常面临这种场景:某一天想早到早走,临走前忽然接到产品的沟通需求,或者兄弟团队的协助需求,只能重新回到工位沟通需求或者处理问题,导致早走的计划泡汤。

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多了后,由于下班时间不可预知,所有人会不自觉的一起晚走,进一步的一起晚到,最终导致弹性上下班名存实亡。

3、8 月番茄回顾

8 月份一共完成 83 个 🍅。

下面是 8 月份的时间分配:

换工作后,由于工作方式的较大差异,还没有完全适应,工作相关的统计数据缺失较多,但是其它标签的数据还是能体现一些东西。

学习

学习相关的🍅大约 27 个,平均一天一个。

从互联网到传统行业,深刻感受到了软件开发基础设施的巨大差异,原来只需要当一一颗螺丝钉,现在是啥啥都要自己弄,因此下班后不得不花不少时间学习。

有点找到了当初刚毕业时候的学习热情了。

折腾

把写一些小工具、代码什么的都归到了折腾这个标签。

折腾这一项累计投入 19 个🍅,不是很多,但也是看得见的投入。

写作

写作相关的🍅一共 9 个(其实就是上一篇实证)。

经过几个月的统计,发现我写一篇文章需要的番茄在 8~10 这个区间,十分稳定。


都看到这里了, 不如顺手点个 赞/在看, 加个关注?

说明:本文仅为个人投资记录及思考,不构成任何具体的投资建议!

公众号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