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务自由实证#24——两年了

这个系列的第零篇是 财务自由实证#0——自由能实现吗?

追求财务自由,并不是希望大富大贵,而是希望能拥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,能更有底气地把生命浪费在更“美好”的事物上。

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,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!

1、实证进展

1.1 本月操作

9 月投入 23000,买入情况如下:

  • 长赢等跟投组合:2000
  • 主动基金组合:8000
  • 指数基金组合:18000(2份医药,2份养老,2份300,1份恒生,1份信息,1份传媒)

4 月份暴跌的记忆还没有走多远,8、9 月份的市场又狠狠地教育了投资者什么叫一切皆有可能。

注:累计买入大于投入,是因为之前的投入有一部分沉淀到了现金仓位。

1.2 本月进展

PNG图像-0BD5D46C3D4D-1

当前进展 5.37%,和上个月持平。

翻了一下一年前的文章,进展是 2.87%,虽然这一年收益惨淡,但是储蓄的目标完成得很不错,超出预期,甚是满意。

2、实证两年,一点收获

本次实证是第 24 期,一眨眼,实证又写了一年。这一年对市场关注的少了一些,但是在 A 股的磨练下,也有一些收获。

2.1 市场是分化的

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,投资也是。

你抄底中概,他追高新能源;

你偏爱成长风格,他喜欢低估值策略;

你网格波段不亦乐乎,他价值投资自得其乐;

你涨涨跌跌,他跌跌涨涨。

过去这一年,越来越强烈感受到A股是一个立体的市场,

虽然眼下已经到底部区域附近,但是回顾历史上的几次牛市,大小盘的走势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:

18 年和 21 年初这两波行情 300 和 1000 的走势不完全同步。

眼下 A 股又一次来到了底部区域附近,但是在大部分行业进入低估区域时,消费却始终高高在上,鹤立鸡群。

然而强如消费,也曾有过低谷期:

比如 2012 年到 2014 年期间,消费的 PB 百分位在个位数附近波动,同期信息和医药的 PB 百分位接近 100,可谓是冰火两重天。

分化的市场意味着每一个细分的领域都有可能走出独立的行情,这也为下面即将提到的“市场永远不缺少机会”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撑。

2.2 市场永远不缺少机会

2019 年至今,短短 3 年半,堪称具备较高价值的底部区域就有 4 个:

  1. 2019 年 2 月,E 大发文《钻石底》
  2. 2020 年 3 月,受疫情影响,全球股市暴跌,上证指数最低下探到 2646。( 3 月份 E 大发车 8 次,其中 6 次都是文字发车)
  3. 2022 年 4 月,中概暴跌,紧接着其它指数全面下跌到底部区域,E 大又发文《就是这里。三年半后的钻石坑》
  4. 也许现在。虽然还没有到最底部,但是有知有行温度计再一次来到了 10°C 以下,恒生、医药、信息等不停的在支撑位附近徘徊。

如果再加上经历的 2018 年底的钻石坑,4 年 5 次机会,机会真的太多了。

市场永远不缺少机会,这可能是每个投资者刚入门时都会听前辈们提到的一句话,但也是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理解的一句话。

前辈们的忠告对于后来人不犯那个错、不掉那个坑没有什么帮助,即使你听过了前辈的忠告,并且这些忠告都是正确的,你仍然会掉那个坑,等到你掉到坑里的时候,你才刻骨铭心地意识到前辈们的忠告是如此的正确,接下来结合这次掉的经验教训和听过的忠告的消化理解,你以后才会不再掉同样的坑了。

面对这次大跌,比 4 月份淡定了很多。

复盘过去 4 个月的操作,6、7 月份在保持定投的同时谨慎控制买入额度(实际买入只有定投额度的一半),8、9 月份市场急剧下跌时通过积累的现金大幅提高买入额度。虽然时间不长,说服力不够,但是对我而言确实一次很舒服的尝试。

刚开始定投,每次都恨不得打尽最后一颗子弹,生怕错过机会。而当机会真正来临时,尽管时常能后者脸皮从大王同志那申请到加仓资金,却因为过早投入太多导致加仓效果大打折扣(而且从大王同志那申请资金的难度越来越高了😥)。

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机会后,终于渐渐明白“市场永远不缺少机会”背后蕴含的经验教训是多么的珍贵,但就像前面说的:

你只有掉到坑里的时候,才刻骨铭心的意识到前辈们的忠告是如此的正确,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和前辈们的忠告,下一次才不会掉同样的坑。

2.2 温度计不是万能的

在越来越多的人谈论温度计的时候,我逐渐认识到:温度计不是万能的。

市面上的温度计很多,从最早的(我知道的)集思录的温度计,到现在有知有行的温度计,推出温度计的平台越来越多,各种“民间温度计”更是不计其数。

集思录的温度计采用的是中证全指的 PB 中位数,有知有行的温度计采用的万得全A的 PB 等权值,这两种算法既反映了 A 股真实地行情,又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 A 股行情。如果我们参考这类温度计进行资产配置或者定投,取得的收益往往不尽如人意。

这两年,有一件事情让我一直无法释怀,那就是 2022 年 2 月份沪深300 突破历史新高,主动基金规模急剧上升的时候,我无动于衷,仍然在傻傻的定投。

参考有知有行的温度计:

2021 年 2 月 19 日这一天,全市场温度 25°C,处于低估状态。按照温度计的建议,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加倍定投,但真实的行情是此刻沪深300破历史新高,主动基金抱团行为演绎到极致。

左边是低估的温度计,右边是主动基金的烈火烹油。

不可否认,温度计确实反映了市场真实的行情,因为中小盘确实在底部区域。但是对普通投资者来说,手上能持有多少小盘股呢?

温度计反映了市场整体的水平,但是并不能反映投资者持仓的真实情况。

除了温度计,一些比较知名的指标比如投资星级、股债性价比等指标也有这个问题。这些指标都很有代表性,但是都不能准确代表投资者真实的持仓。


都看到这里了, 不如顺手点个 赞/在看, 加个关注?

说明:本文仅为个人投资记录及思考,不构成任何具体的投资建议!

公众号二维码